4014 知识百科, 146060 产品, 4958 品牌, 3408 购物指南
笔记 活动 朋友圈 视频 攻略 知识百科 Q&A怎么办 发现 话题 逛商城
更多频道+
可选择多项:
LANGUAGE
English 中文 Español
频道
AGES
Infant
Baby 6-12M
Toddler 1-3yr
PreSchool 3-5yr
GradeSchooler 5-12yr
Teen 12-18yr
PLACES
Fun Places
Museum
Restaurants
Stores
Day Care
INTERESTS
Toys
Cute Animals
Games
Gardening
Sports
Inspiration
Cross Cultural
Travel
My Story
LEARN
Art
Music
Emotion Development
Science
Books
Learning
MOMS
Pregnancy
Puree
Home Decor
Beauty
Foods
Fashion
Fitness
兴趣地点
国家或地区
州或省
城市

提交

侵权投诉

使用此表单可根据涉嫌侵犯版权的情况来标识您要删除的该网站上的内容:

这位美国妈妈,用10个故事跟你聊聊如何给孩子立规则?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生活在纽约的中国妈妈晨宁,她有两个儿子哥哥siggi5岁,弟弟Magnus3岁。今天的这篇文章她主要分享了她是如何融合中美的教育观念,帮助孩子建立规则的。

大家好,我是晨宁,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在美国是如何给孩子设立规则的。

我先给大家放关于规则的大纲:

1. 绝对自由(无边界):

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做的事情。

2. 相对规则(虚线边界):

根据时间地点,发展规律,孩子的应对可以随机应变的事情。

3. 绝对规则(实线边界):

无论何时何地,年龄大小,必须要做或者不做的事情。

好比说:

绝对自由:

穿什么衣服,吃多还是吃少,怎么渡过一段留白的时间,零用钱怎么花。

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里,他可以做他任何想做的事,想说的话。

相对规则:

不想写作业/练钢琴/上兴趣班...,今天不想睡午觉,一口饭都不想吃,一岁的他在高椅上往地上扔食物,生病了只想看电视。

这个规则之所以带着虚线,是因为在时间地点和空间的交错中,规则可以降低。

这类事情的处理原则是,如果我们能商量出让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那么相对规则就会转化为绝对自由,这往往也是让孩子学会沟通、妥协和变通的好时机。然而,这一类的规则越少,意味着我们和孩子的矛盾就越少。

另外,这类规则也把孩子当前的发展规律考虑了进去,例如一岁孩子往地上扔食物是将来会改善的事情,又或者特殊情况(生病,搬家,家庭变故等等),也是需要做出适当调整的时候。

绝对规则:

要坐汽车座椅,骑车要带头盔,不能未经大人同意爬上厨房台面,手指不可以插进插座孔,不能在公共场所大吵大闹。

在这类规则面前,我的原则和国际上通用的「三不原则」很相似:不伤害自己,不影响他人,不破坏环境。

- 1 -

怎么让矛盾变得少一些?

梳理了自己的规则之后,你会对规则的边界有新的认识,绝对规则是无论如何都会被制止的事情,绝对自由是光给自由就可以的事情。

然而,「相对规则」就自带着一系列迂回的因素了,可以讨论解决办法,可以妥协和变通。这样来说,「相对规则」越少越好,我们和孩子关于规则的对话和纠结就会更少一些。

举一个「相对规则」转化为「绝对自由」的例子。

我们这儿无论是溜冰场,游泳池,网球场,出口总会出现一部零食贩卖机,那就是孩子上兴趣班神一般的期待。我们对和吃有关的一切有很多规则,并且一直严格执行,对于买零食,「零食不侵占正餐的分量」、「吃完刷牙」,是相对原则。

Siggi一开始一周只买一包薯片,到了后来每上一个兴趣班就要买一包,最后,薯片糖果多到无法吃完,我就开始有警觉了,不是不能慷慨地买,而是想让他意识到买了不吃,是一种浪费。

Siggi告诉我,买零食不只为了吃,还是为了收集。看看他的自留地就知道了,堆得满满当当的零食让他欢乐地不得了(谁小时候没有这样的收集癖?)

正好那时,他也开始对钱好奇了,我们如约地每个星期给他两块美金,他对这两块钱有着绝对掌控权,是花掉,还是放在储蓄/捐赠的小瓶子里都由他自己决定。

有时,他会把两块钱都花在零食上,有时,他也见到想要的又会懊恼钱都被花光了。

如今,大多数情况,他都会把钱储蓄起来,梦想是买一盒忍者乐高。

每星期的两块钱,就能让他体会到掌控金钱的成功和失败,性价比真是挺高的。随着孩子的长大,希望我们的规矩信条里能有更多的自由,而这种自由都会是双方通过对需求和感受的沟通而留下的痕迹。

- 2 -

这个规则有没有必要?

在梳理这三种规则的时候,我发现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有很多事情都没说明白,或者根本没必要上纲上线。

孩子们一岁多起就经常和我一起下厨了,家里厨房台面比较高,为此我就买了个厨房高脚凳,他们就能站在凳子里跟我合作了。为了安全起见,我选择了一款孩子无法自行爬进去的凳子,然而,随着四肢逐渐发达,他会想尽办法爬进去。

有一天,我一进厨房,他倆屹立在厨房台面上(还好台面一般都收拾得很空),我边吆喝「不能在厨房台面玩!」边把他俩赶下来。后来再想想,我想表达的并不是能不能在台面玩的问题,我后来告诉他们:「你可以在厨房台面上玩,但是身边要有大人!」

又比如说,Siggi学校的假期很多,经常有他放假在家我要码字儿赶稿子的一天,我会在前一天把他感兴趣的玩具和材料准备好,告诉他,「妈妈明天要工作一天,你只能自己玩了」。可往往到了第二天,看他百无聊赖的样子时,我一心软就陪玩去了,想想自己信誓旦旦的样子都觉得可笑,还不如不说。

总之,花一些时间梳理和观察自己的言行时,你就会发现一些没有必要存在的规则。

制定的规则,最好执行到底,若是不能执行到底,不如就不要徒添负担。

- 3 -

规则是否要事先说好?

为了准备五月份纽约布鲁克林的半程马拉松,现在每个周末都改成户外十公里以上的路跑了,因为平常缺乏核心锻炼,第一次破纪录地跑下来后,背部就开始酸疼,以致于那天我大部分的姿势都是躺在瑜伽垫上,用塑料滚轴来回滚动和按摩。

孩子们从来没见我用过这个工具,觉得很神奇,争先恐后地在我腿上爬来爬去。刚开始我不介意,直到后来孩子越玩尺寸越大,甚至还骑到了我后背最疼的地方,我哇哩哇啦地叫停,马上变脸让他们去别处玩。他们,自然也是吓了一大跳。

在这个情况下,如果我能事先冷静地说明自己背疼,希望能不被打扰,甚至,只要提到「如果你们想玩这个滚轴,等妈妈用完了你再玩!」 那是不是就不会出现这种戛然而止的欢乐,和忽然变脸的困惑了?

- 4 -

抵抗规矩时

用解决问题的对话

哥俩出生起就有很规律的作息时间和睡前程序,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和麦的执念,让孩子在应该的时间休息,大人也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除了旅行,搬家,晚上的特殊活动之外,即便家里来了客人闹哄哄的,他们也能安静地在自己房间入睡。

直到有一次,我周五晚吆喝了一帮朋友来家里闲扯唠嗑,哥倆不肯进房间,远远的观望,我把他们吆喝过来:「来打个招呼吧?」他们看到桌子上的蛋糕,小吃,零食,更不肯睡觉了。

「你是想要吃的吗?」我问。

他们点点头。

「你们已经刷过牙了,再吃就还要刷牙喔!」我说。

哥哥出了个主意:「那就给我们留一点,明天早上起来再吃!」

听到他这番话,朋友们马上热情地给他塞点这个塞点那个,四只小手一下就满了。

不过,即便这样,他俩还不肯去睡觉,依然在地上各种翻跟头,好像是庆祝仪式。

「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你们不上楼吗?」我问。

「我想在这儿呆一会!」哥哥说出了自己的需求。

「但是明天早上你还要早起,我担心你们会起不来。」我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他。

他想了想,告诉我,「我想和你们在一起,不如就让我们在沙发上睡吧!」

那天晚上,哥俩就这么躺在沙发上,在我们谈天说地的聊天声中睡着的。

嗯是的,那天晚上哥俩人来疯睡的很晚,也破坏了一贯的规矩。面对规矩执行困难的时候,与其在边界的上下左右和孩子斗智斗勇而两败俱伤,不如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去沟通双方的需要和感受。我提出问题,他说出自己的需要,我们再一起想解决办法。

而这次,Siggi知道怎么解决,也许他一早就知道不能晚睡,但是换个方法也许妈妈就会同意。

- 5 -

抵抗规矩时

排除阻碍执行的因素

那你会说了,我的孩子还不会说话,哪里来解决问题的对话?

对于更小的孩子,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是很重要的因素。好比说要结束玩去洗澡了,与其用嘴说「准备洗澡啦」,不如直接把所在房间的灯关上,打开走廊和厕所的灯,这条通道就像是一个大大的邀请,自然而然地把他带去洗澡。

好比说,孩子不愿意收拾玩具,如果我们给玩具房布置一个收纳系统,分筐、抽屉、架子放,加上适当分步骤的引导,收拾玩具也许不会让你那么头疼。

好比说,早上出门孩子磨蹭,催促和唠叨都无果。这时就可以想想是不是大人没有提前告知(十分钟后要出门),是不是大人说话的时候孩子没听见(等待有眼神交流的时候再说),这些都会是不配合的因素。

- 6 -

当规则屡次被拒绝

有的时候,用尽了上述办法(共情解决问题或准备环境)后,小人依旧不依不饶地发出抵抗,这时就要坚持让他自食其果了。

说到坚持,最大的问题是自己会不会因为孩子的大哭大闹而妥协,会不会因为无法忍耐而丢掉更有界限的将来。

一旦遇上哭声反抗就立刻认怂这档事儿,我爸是个典型代表,他总是觉得我们对孩子规则太严格。孩子们在一岁三岁后期就训练独立入睡了,每次我讲完故事就晚安出门。

但每当我爸在,孩子们就会用哭闹争取更多的故事,我说「让他们哭」,可我爸最听不得孩子哭了,急吼吼地说「你怎么那么狠心啊!」,他吓得孩子哭什么他就迁就什么,甚至还毫不吝啬地得把他们带到自己的被窝里,以求一片安宁。

几天下来,他自己也被这种无规则的睡前仪式弄的疲惫不堪,每天晚上都无法脱身,最后不得不用「阿公晚饭后要出去散步」为借口躲开这个混乱的睡前仪式。

有一天他由衷地跟我们说:「你们还是对的,睡觉规则能让大人轻松好多。」从此,再遇上和睡觉有关的一切冲突,我都会跟他使使眼色,他的配合度也越来越高了。

我承认,在他的影响下,自己起初也是一个听不得孩子哭,甚至会对负面情绪很反感的人。而事实上,情绪用事就是人类最原始处理事情的方式,在理智慢慢形成之前,孩子们就是会用惊天动地的样子去震撼你。

是的,孩子的负面情绪,实际上没有那么可怕。惊天动地的样子在当下非常难堪,但是从长远来看,坚定地执行规则有助于让他们了解我们的边界在哪里,了解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甚至还能体会到自食其果的滋味。

有一个实验:为了让老鼠重复不断地做一件事情,就需要把食物放在终点去吸引它。如果食物撤出,跑迷宫的动力就少了,如果奖励时不时会出现,它们就有了继续再前进的动力,谁知道呢,保不准前头就有食物。

同理,一旦孩子不遵守规则,如果我们口中的后果从来不兑现,甚至最后对规则「放水」,那孩子会认为我们嘴里的后果只是说说而已,毫无束缚的力量。

因此,要不就立下规则执行到底,要不就去权衡,这个规则是否可以变成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绝对规则),又或者,干脆就不要这个规则(绝对自由)。

自然后果

如果你选择执行到底,另外规则本身也没有问题,用尽办法规则依然违反的话,那么自食其果就是最终的方法了。

好比说,纽约的冬天零度左右,Magnus有一次耍赖不愿意穿外套出门,怎么劝都不行,那我就直接决定让他别穿了。果不其然,他耍着单儿走到车库门口回头看看我,幽幽地说:「妈妈我冷。」后来,他对穿外套这件事的配合程度也越来越高了。

人为后果

当然,也有很多事情最终的结果是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好比说早上磨蹭赶不上校车,我要亲自开车送他上去;玩完玩具不收拾,家里一片狼藉;不按时休息打扰别人睡觉。要是经过了多次共情和沟通都无法和解,制定一些人为后果就很必要了。

好比说早上时间磨蹭,那么吃早饭的时间就会被缩短;如果玩具不及时收拾,下次就会找不到玩具;不按时休息那么两个人就分房睡觉。你应该可以看到,这里的后果并不是强制性的惩罚,而是与规则本身有关,有因果关系的后果。

后果是最后的选择,并不是让孩子顺从的捷径。希望通过这样的因果关系,将遵守规则的责任转嫁到孩子身上,让他们自发形成遵守规则的习惯,甚至开始自己创造规则。

提交
联系我们条款和注意事项
Copyright © 2024 BabyCity. All Rights Reserved.